邮箱

info@csaf.org.cn

电话

010-58138033

取消
我要捐款 线下捐款指南
新闻动态
NEWS
全国首份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25.2%的乡村儿童存在抑郁风险
香江心灵成长计划 发布日期:2022-01-10

本文节选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教授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平行论坛上发布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演讲。

01


调查背景





乡村儿童的心理现状



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过去一二十年间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对乡村儿童的抑郁、焦虑问题、行为、同伴关系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大部分研究结果指向,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在乡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又是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群体。




国家及地方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帮扶政策



我国历来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陆续发布,并经过了多轮修订。在国家政策发布的基础上,上海、北京、广东、湖南等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省各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


除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政策,社会心理服务或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政策也往往会关注青少年的发展,包括乡村儿童的心理发展,如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提到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的有关制度、设施和人员服务等。

http://www.csaf.org.cn/content/1437(点击可查看相关政策的整理)

 



公益组织对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帮扶情况


  • 心理课程,邀请专家研究制定一套对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在乡村进行推广。

  • 教师培育,在提供心理课程的同时,为教师提供培训,让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种课程教学。

  • 心理咨询个案干预,链接城市心理咨询师,将相对比较丰富的资源提供给乡村儿童,如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的“爱暖童心”项目。

  • 互联网及公益热线,进行各种心理健康的公益支持,比如说在疫情之后,更多的心理健康的服务采取了线上的形式。

  • 家庭教育,设立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与育儿有关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类知识和技能,或协助学校开展有关课程。


1.png
(调查背景)

总的来说,过去一二十年间,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的状况是急需关注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国家和在社会力量都努力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而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一定是要建立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所以有了这次和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合作的对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健康的调研




02


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研的使用国内外常用的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评估的工具,并结合心理健康研究中会关注的核心影响因素,设计了一套组合工具。调查了包括安徽、甘肃、四川省在内的七省十六所小学,最终保留有效问卷2498份。


1.png

(调查方法)

1.png

(调查对象)




03


乡村儿童的基本心理健康状况





抑郁



本次调查使用了统一的儿童抑郁问卷,调查一到六年级小学生的抑郁情况。根据问卷的设定,20分以上是判定有抑郁倾向的划界分。本次调查儿童的抑郁平均值在14.3分,如果用20分来划界,大概有25.2%的乡村儿童检出了存在抑郁风险。


2020年,我们曾经做过小学四到六年级学生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们使用的工具是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儿童四到六年级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是11.3-13.1%。对比之下,本次调查中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几乎翻倍,乡村儿童抑郁风险不容忽视。


同时,对乡村儿童的子群体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没有发现乡村儿童在抑郁水平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年级方面,六年级的统计检验结果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也就是说六年级儿童的抑郁风险是相对更高的,其次则是一年级学生,未来研究也许要关注一年级入学的乡村儿童,他们的入学适应是否存在着更多问题。


1.png

(乡村儿童的抑郁情况)




焦虑



在很多研究中,焦虑实际是比抑郁更加高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假设在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抑郁,焦虑的发生率往往是抑郁的一点多倍甚至是两倍。但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它们的检出率是相似的,可能是因为抑郁和焦虑在我们这两个工具中间并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所以并不代表到达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状或焦虑症状,只是工具本身呈现出来的一个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儿童的焦虑检出率大概是25.7%,存在一定的年级显著差异,小学三年级学生存在着更突出的焦虑水平。在过去的研究中也往往会发现,小学中低年级的儿童会存在着很多的恐惧,很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给他们提供更有保障的安全感。


1.png
  (乡村焦虑情况)




问题行为



本次调查中,乡村儿童排名前三的问题行为为以下三项:

  • 对性的问题想得过多

  • 骂人或说脏话

  • 不做作业或抄作业


1.png
(乡村儿童的问题行为情况)

从排名前三的问题行为来看,乡村儿童进行性教育是当前很值得我们关注的领域骂人或说脏话往往代表着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同时背后也隐含着当一个人出现愤怒、攻击的冲动的时候,应该怎样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去表达,这部分的引导和教育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不做作业或者抄作业埋下了学业成绩不良的隐患,很多时候当作业不能有效完成,知识巩固会受到影响,如果长期不做作业或者抄作业,孩子在学习上的扎实程度就有可能受到影响,而学业不良又是儿童青和青少年很多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因素。



04


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差异



曾经有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可能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风险,而在国际上很多观点认为,一个家庭如果只有一个子女,会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认为独生子女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风险。


但我们研究显示,我国普遍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之后,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非独生子女存在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风险,而这种风险不仅只简单的由于一个家庭子女多了,分配到每个子女身上的经济支持减少了,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的心理支持和资源因为多子女而可能减少。


本次调查发现,家中排行第三及以上的乡村儿童抑郁检出率更高,问题行为也更多。当一个家庭的子女过多,特别是乡村家庭的父母,他所承担的经济压力以及他能分配到子女身上的支持和养育资源,相对来说会比较局促有限,因此对多子女的家庭进行更多的支持,从研究结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1.png

(家庭环境因素差异)


与此同时,我们也分析了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的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对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我们分别都做了一定的分析,总体来说倾向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越是一个保护性的因素。


可以看到,抑郁得分随着父亲文化程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父亲的文化程度对于焦虑和问题行为同样有轻微的影响。

 

1.png

(父亲文化程度)


事实上,母亲的文化程度产生的影响跟父亲的文化程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当母亲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孩子的抑郁水平会随着母亲文化程度而升高。但是与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是,当母亲文化程度升高到中专、大学及以上的时候,孩子的抑郁水平反而又有一个轻微的上升。在某些方面,并不意味着母亲的高学历必然能够给到孩子们很好的心理支持,所以我们将来开展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支持时需要对此群体进行适度关注。


1.png

(母亲文化程度)




教育环境因素差异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父亲的教育投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父亲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时候,他的教育投入是最少的,而父亲的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时候,教育投入是越来越高的。与此同时,父亲的投入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抑郁水平、焦虑和问题行为的水平。


1.png
(父母教育投入)

同伴关系也是一个与心理健康密切关联的指标。一方面,当孩子缺少朋友、被排斥的时候,往往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同伴关系。本次调研发现,问题行为比较多的孩子,他的同伴关系也比较差,到底是谁影响了谁呢?在很多现实的情况下,会发现可能是一个滚动的相互影响,一方面当孩子同伴相对比较不接纳和忽视他的时候,某些孩子可能会做出更多的问题行为,比如说扰乱课堂,去吸引大家更多的注意。


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这个孩子做出比较多的问题行为,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对别人有一定的攻击和伤害的时候,他身边的同学对他的喜欢程度当然也会降低,所以这往往是一种交互的影响。孩子的问题行为一部分根源在于内在的情绪问题,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情绪关怀和疏导,可能是促进孩子减少问题行为和促进更好的同伴关系的一个入手点。


1.png

(同伴关系)




个人品质因素差异



自尊,孩子的自尊水平是广泛影响各方面心理健康的。我们发现自尊水平的调研结果与前面抑郁和焦虑的调研结果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其中有性别差异。小学男生的自尊水平是显著的高于小学女生,非留守儿童自尊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在过去的一些研究中,小学生阶段的差异并不那么突出,这很有可能受到一定的重男轻女的文化氛围影响。

 

1.png

(自尊)


坚毅力,是指一个人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在选定了目标后能够不被诱惑所影响,坚持不动摇。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小学女生的坚毅力总分看起来似乎高于男生,而实际检验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而留守儿童的坚毅力水平是相对偏低的。当一个孩子的坚毅力偏低的时候,抑郁、焦虑、问题行为相对水平都会更高。

 

1.png2.png

(坚毅力)




睡眠



睡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很日常又很重要的因素,睡眠缺乏和睡眠问题都会增加各种人群发生抑郁症的风险。我们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超过30%的乡村儿童睡眠状况堪忧,很需要保障乡村儿童的睡眠长度,减少各种影响睡眠健康的风险,包括在乡村进行睡眠健康的宣传和教育。


同时,我们也发现睡眠与抑郁、焦虑、问题行为确实相关。过去研究发现,孩子越小睡眠问题对孩子的干扰越大。例如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在高中阶段睡眠对于问题行为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在小学或者更低龄的幼儿园阶段,睡眠对于问题行为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


1.png
(睡眠)



05


留守儿童的基本心理健康状况



在乡村儿童群体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本次调研中非常突出。一是父母的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与乡村儿童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外出打工的可能性更高,使得儿童得到的心理支持反而较少;二是留守儿童的抑郁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焦虑水平稍高于非留守儿童,但并未发现明显差异;四是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1.png2.png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自杀意念方面,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都有一定比例报告自己想要自杀,留守儿童的比例是3.8%,而非留守儿童是3%,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我们细分了三个等级,中间的一个等级是想过自杀,但不会去做,这个比例在留守儿童中间较高,是42.4%,而在非留守儿童中间是37.3%。自杀意念是指一个人产生想要自杀或者觉得不如去死的想法,距离真正实施自杀的行为是比较远的,可能在很多有过想法的人中间,真正会采取行动的比例是极低的。但是自杀意念是标识心理健康风险的一个相对比较容易考察的因素,所以自杀意念在留守儿童中间的分布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


1.png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总的来说,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特别是乡村儿童中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峻,其中抑郁、自杀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调研发现,睡眠问题、家庭氛围不良、家庭支持缺乏是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而父母的教育投入和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




06


乡村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以乡村儿童为核心的调查之外,我们同时对一部分家长进行了调查,收到的有效家长卷694份,其中母亲答卷占66.9%,主要请父母回答了自身的抑郁焦虑情况和儿童的问题行为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家长的抑郁检出率并不高,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家长是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的,可以看到参加本次调查的家长人数远远少于儿童人数,有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忙碌或者心情原因而没有支持本次调查,所以我们有可能低估了乡村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也可以发现,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乡村儿童,父母报告儿童的问题行为更少。父母在与孩子生活的时候确实能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支持,保护孩子,让孩子减少各类心理健康的风险。


1.png2.png3.png
(乡村儿童家长情况




07


乡村教师



此次,我们调研了一小部分乡村教师,共收到乡村教师的有效问卷81份,其中女性教师占67.5%,乡村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0岁,平均教龄17.5年。

 1.png

(乡村教师情况

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抑郁的检出率为29.6%,焦虑的检出率为20%,高于全国普通人群的,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存在着较多的压力和心理健康风险的群体。


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比较高,而且职业倦怠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且乡村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提高更多的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2.png

(乡村教师情况





08


总结与建议





建议1


基于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建议加速建设针对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设体系,重视对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和筛查。这次调查中,发现确实存在着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家长参与人数不足而有一定的低估。针对乡村儿童和周边的群体,我们应该搭建心理健康常态的测查和支持框架,建构制度,通过提供科学的工具,能够早发现早干预。


1.png




建议2



加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的科普和服务。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2.png





建议3



重视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建设,所以如何给予乡村儿童更好的支持,包括从家庭、从学校和从孩子自身的适应调节方面给予多角度的支持。


3.png




建议4



增加建设乡村儿童心理健康事业的专业人才和资源,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往往需要更多的人才队伍和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去保障和开展。


4.png




建议5



鼓励父母增加对乡村儿童教育成长的投入,有利于保障孩子长远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在其他的方面也应该设法让乡村儿童的父母,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父母,有机会有条件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


5.png




建议6



重视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提升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既要从减少职业压力的角度给予更多地支持,也要从他们内在知识和调节能力的角度,让他们具有更好的自我调节和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保障老师自身,同时也在对他所影响的学生进行更好的保护。


6.png



本文节选自“香江心灵成长计划”公众号


支持基金会

线下捐款:

银行捐款

户名: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开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元支行

帐号:600669992

开户行行号:3051 0000 1299

备注:请您在捐款时备注指定用途或对应公益项目,如果您未指定,我们会根据需求将您的捐款用于符合基金会宗旨的业务,请于基金会信息公示栏查询相关支出公示。

邮局捐款

单位名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东街8号 澳门中心写字楼806室

邮编:100006

备注:请您在捐款时在汇款附言栏指定用途,如果您未指定,我们会根据需求将您的捐款用于本基金会公益项目资助活动。

如需捐赠收据,可与秘书处联系。


关于我们:

基金会电话

010-58138033

基金会邮箱

info@csaf.org.cn

基金会微博:@中华救助

微信服务号

服务号二维码.jpg

微信订阅号

订阅号二维码.jpg